新葡萄8883(中国)VIP官方认证 - 百度百科

“聚”力解锁新局 大湾区合作有何关键新变化?

分享到:

“聚”力解锁新局 大湾区合作有何关键新变化?

2024年12月02日 10:42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大字体
小字体
分享到:

  推动跨境人员流动便利化,粤港澳三地在同一天有了新进展。

  从11月20日起,广东深圳市深圳湾口岸、珠海市拱北口岸部分边检快捷通道试点升级为“免出示证件”通道。部分往来粤港澳的“常旅客”仅凭“刷脸”即可通关,通关速度大幅提升。

  而另一则消息,则“隐藏”在香港特区政府当天发布的《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香港园区发展纲要》中。其中特别提出:研究在河套合作区试行专属的“无感通关”等创新便利措施。

  要知道,深圳湾口岸、拱北口岸分别是粤港、粤澳间客流量集中的口岸,率先在这两个口岸创新通关模式,能够释放最大的改革红利,当然,也意味着要面临更复杂的通关压力。

  五年间,粤港澳大湾区从“一地两检”查验到部分口岸24小时通关,这样的“微创新”步履不停。粤港澳空间距离虽然未改变,时间距离却在“极致压缩”。

  人潮涌动之处,正是人心所向。粤港澳在“三向奔赴”,背后却有着更深层次的现实需求。

  从以“湾区之名”到“湾区共识” 变化何在?

  11月28日,备受关注的香港国际机场第三跑道系统正式启用。而就在启用新跑道的两天前,另一则消息则更耐人寻味:香港机管局宣布斥资约43亿元人民币,购入珠海机场35%的股权。

  “香港、珠海两地机场优势互补,不仅可以为珠海机场带来更多的客、货运流量,而且可以便利珠海乃至大湾区西部城市的旅客,让他们利用香港国际机场的广阔航空网络连接全球各地,达到互利共赢。”香港机管局主席林天福点出了这次投资的“深意”。

  事实上,这样的跨境合作早已有之:2006年,香港机管局就与珠海开始合作经营和管理珠海机场。彼时,香港机管局协助珠海机场提升营运效率和管理水平,带动了珠海机场的客、货运量不断增长。如今,投资再加码,着眼的则是更加广阔的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机场群的未来。

  从港珠澳大桥、粤港澳三地口岸建设“硬联通”上的合作,再到互相投资,在深度合作中探索出“经珠港飞”跨境合作模式,粤港澳三地合作渐入佳境,合作也已经从单一的基础设施建设、分工明确的产业链上下游,到如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深度融合。不难看出当中一个关键变化:粤港澳三地对大湾区“一体化市场”的理解逐步深化,锚定“市场共享”的发展思路更加清晰。

  “澳琴合作不单是33+106变为139平方公里的物理结合,通过澳琴联动合作新模式,更体现出澳门平台+国际资源+横琴空间,达到成果共享的效果。”在不久前举行的粤港澳大湾区全球招商大会新闻发布会上,澳门招商投资促进局广州代表处主任钟秀立推荐澳门投资优势的同时,仍不忘为毗邻的横琴投资环境“代言”。以“湾区之名”,共享区域大市场已渐成“湾区共识”。

  从“纵深推进”到“一体发展” 动力在哪?

  暂时跳出大湾区这一视角,作为“经济第一大省”的广东当前承压就不小。

  前三季度,广东地区生产总值99939.18亿元,同比增长3.4%。比照全年5%的增长目标仍有不小的差距。

  占全国GDP的六分之一左右的广东,“经济大省挑大梁”任务之重不言而喻。与此同时,作为改革开放前沿,广东也不得不在先行中,应对全新的挑战。

  对于广东而言,既要承受转型期的阵痛,更要在转型中寻找动能转换的机会,这也意味着广东一方面要摆脱对既有发展路径的依赖,同时也要刻不容缓地进行更深层次的改革。

  就在最近,广东通过《中共广东省委关于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的意见》。这份被称为是广东聚焦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施工图”中,第一点就聚焦“完善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体制机制”。除了继续提出“强化规则衔接和机制对接”要求之外,更提出“完善推进粤港澳三地全方位互联互通发展的体制机制”“建立珠三角九市深度一体化发展机制”。

  从“深化与港澳合作”,到“纵深”推进大湾区建设,再到如今的“一体化”“全方位”。措辞层层深入,广东选择在大湾区中破当下发展之题意味深远。

  同样在寻找发展新机遇的还有港澳地区。通关便利化政策“上新”不到一周,11月25日,粤港深化经贸投资合作交流会就在广州举行。在这次会上,粤港双方达成126个经贸合作项目,总值超过1000亿元人民币。

  仔细“拆解”这些经贸合作项目,能够更加直观地看到粤港澳三地合作方式和内容的显著变化:这一轮合作中,有101个来自港商对广东的投资,投资金额超过910亿元人民币,主要投资领域正是广东当前着力发展的金融、现代物流、智能制造、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领域

  看似呼应广东产业发展的变化和需要,实则有着香港立足大湾区新格局,探索新发展定位的自身考量。

  过去数十年间,粤港两地成功打造“前店后厂”合作模式,造就了珠三角经济腾飞的奇迹。如今,广东正在从过去高度依靠参与国际分工实现发展,向依托自主产业和自主创新,锻造健全的产业结构,实现高质量发展跃迁。粤港澳三地合作也在发生深刻转型,大湾区经济纵深不断拓展。

  再造“升级版”、创新型的粤港澳合作模式,已经迫在眉睫。

  就在不久前,作为“超级联系人”的香港,又提出了“超级增值人”的新定位。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增值”正是香港所长。其中,既有善用国际化平台、依托广东大市场大腹地,为自身产业结构优化增值,也有引进全球各类高端要素资源,深入拓展国际市场,更好赋能大湾区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深意。

  从优势互补到共享机遇 落点何为?

  今年10月1日,广东正式实施《广东省科技创新条例》。其中,条例首次以立法形式提出完善面向港澳的财政科研资金跨境使用机制,鼓励港澳高等-新葡萄8883、科研机构承担广东省的科技计划项目。同时,对港澳的科创人员在人才签注与居住便利、交流合作促进和科研资金等方面明确予以支持。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的理念在这里具化为政策遵循,粤港澳大湾区深化合作,具象化“落子”科技创新则更加清晰。无论是“比翼双飞”共享机场资源,携手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机场群,还是“打破藩篱”共享市场红利。这背后都传递出一个强烈的信号:让大湾区超级城市群发挥“9+2”大于11的联动效应,已然成为大湾区各城市间的默契与目标。

  各方强强联手、优势互补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间促成了创新资源在大湾区的高效集聚,如果将时间线拉长,观察维度拓宽,在“看过去”到“看未来”间,我们不难发现,大湾区之间,合作是一如既往,而改变也在悄然发生——

  一方面,大湾区制造业发达,但面临着全球竞争加剧、成本上升等挑战。显然,这种传统、单一的合作模式,已经难以适应新发展的需要。

  另一方面,香港巩固提升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地位,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亟须新动能加以支撑。

  传统产业亟待升级,科技创新驱动不可或缺,因此,把双方既有的合作基础,五年来积累的市场共识,转化为优化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运行机制,打造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最终形成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正当其时。

  如今的粤港澳大湾区,广深港、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带动效应显著,“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居全球前列,大科学装置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形成集群之势。如何在锻造科创“硬实力”的同时,让创新要素流动更顺畅、让人才“南上北下”流动,碰撞出“顶流”的思想火花,考验着科技创新链条上的每一环。

  对项目、人才的倾注,同样体现在宏观数据上:就在上个月,广东省科学技术厅通报粤港澳科技创新协同情况,其中就提到,支持港澳科研机构牵头或参与广东省财政科研项目,广东科研经费跨境拨付至港澳累计超过4.6亿元人民币。

  在湾区合作的新变化中,我们不难感知,科研资金、人才加速汇聚湾区,正将大湾区锻造成全球科创“新高地”,释放无尽发展潜能。而大湾区各个城市,也在不断通过打造联合创新平台,让科研者共享共建,以“湾区之名”,一并携手参与全球科技创新竞争。

  从人员跨境流动便利化,到湾区市场一体化,大湾区合作不断走向深化。着眼当下,面对新旧动能转换,广东自有先行一步、“再造一个新广东”的勇气;蓄力奔跑,在外部环境不确定因素增多的今天,粤港澳三地“同声同气”分量越来越重,更多了风雨同舟、“拼船出海”的气度和远见,而这也正是今天的粤港澳三地,向世界讲述的关于大湾区的新故事,呈现的新未来!

  (总台记者 郭翔宇 林丽丽)

【编辑:房家梁】
发表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评论

顶部

XML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