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大报告远景目标的十处变化有何玄机?
中新网10月28日电 题:二十大报告远景目标的十处变化有何玄机?
作者:董煜 清华大学中国发展规划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目标是行动的号角。党的二十大开启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新征程需要以远大目标为牵引,明确奋斗的方向。二十大报告中,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的战略安排进行了阐述,其中的2035年远景目标,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谋划各项工作的行动指南,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党的十九大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分两个阶段推进的战略安排,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十四五”规划在此基础上,对2035年远景目标作了系统阐述。二十大报告根据形势的变化和认识的深化,在远景目标的阐述上作出一定调整,进一步明确了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方向指引。这些调整和变化,是学习二十大报告、理解中央重大战略意图的重要索引,需要深入体会和把握。
一、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迈上新的大台阶。相比“十四五”规划“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将再迈上新的大台阶”的表述,二十大报告将人均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表述提前,用人均而不是总量的概念,更多体现以人为本和内涵式发展的要求。在经济部分,报告提出“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也反映出不是不要量的增长和规模的扩大,而是要在质量优先的前提下推动合理增长。报告同时提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再上新台阶”,这比起原来“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的提法来,能更准确衡量居民的实际生活水平,充分体现了发展为了人民的导向。
二、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报告在“十四五”规划“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的提法基础上,用更加综合的“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为目标,进一步彰显了科技突围的决心和信心。当前围绕科技制高点的竞争空前激烈,面对日益严重的“卡脖子”封锁局面,如何变被动为主动、变跟随为引领,在报告中作了重点部署。“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培育创新文化”、“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等,都是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途径。尤为重要的是,报告提出“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这一有远见的要求,将更大力度鼓励科学领域的自由探索,这对于实现弯道超车将起到重要的助推作用。
三、形成新发展格局。这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新提法。中央提出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来,在建设统一大市场、推进制度型开放等方面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把“形成新发展格局”纳入2035年远景目标,既明确了要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步伐,也要求对这一目标的具体内涵、衡量指标、实现步骤等进行细化研究。同时,报告提出了“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的新任务,从其内涵看,在国内循环方面着重是扩大内需、优化供给、打通堵点,在国际循环方面着重是提升结构、完善制度、深化合作等。这意味着,将通过打造升级版的“双循环”,进一步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从而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与效率。
四、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更加健全。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人民当家作主更为扎实。报告把“十四五”规划目标部分“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的表述,进一步提炼为“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更加健全”,这将成为政治建设领域的主要目标。报告在任务部分将民主政治内容单列,详细阐述了政治制度、协商民主、基层民主、统一战线等建设的方向,将系统搭建起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的通道,通过保证人民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实现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学习大会精神,还可以学习大会报告的诞生记、新一届“两委”的诞生记等,这些本身就是最生动的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践。
五、建成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报告把“科技强国”提到目标部分,并微调了原几个“强国”的顺序,将“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提前,这与后面的任务部分形成鲜明的呼应。报告任务部分结构的一大变化,就是把教育、科技、人才作为一个整体,并放到第二条重大任务,这是发展理念、规划思路的一大创新。报告通篇贯彻了发展“为了人”的重要理念,同时通过更加重视发挥人才的支撑性作用,充分体现了发展“依靠人”的思想,这是一种更加全面的以人为本理念的反映。把教育、科技、人才集成到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紧跟在高质量发展的首要任务之后,实现了教育的目的、创新的动力与人才的培养相统一。在现代化新征程中,人才作为最重要的支撑要素,将持续发挥基础性的作用。
六、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好。报告在原“人民生活更加美好”的目标中加上了“幸福”二字,这意味着,我们所追求的现代化,对每一个老百姓来说,除了是物质生活的升级外,也包括精神体验的升级,这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人民群众的需求是多样化的,这也要求各项工作都要努力增强群众的获得感、满足感,不断为美好生活添砖加瓦。报告在文化部分,强调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在民生部分,强调了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也对增强公共服务的均衡性和可及性作出了新的部署。幸福美好生活,不可能从天而降,是需要通过共同奋斗、一点一点创造出来的,福利民粹主义不会成为我们的选项。
七、中等收入群体比重明显提高。“十四五”规划提出的目标是“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报告调整为“中等收入群体比重明显提高”,这一从绝对量目标到相对量目标的变化,是更高的要求,意味着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结构要加快向“橄榄型”转变。从2016年十八届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13次会议作出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部署以来,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这也是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主要路径和目标之一。报告强调鼓励勤劳致富,促进机会公平,结合中央财经委第十次会议针对几个重点人群的政策方向,将为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提供重要指引。要注意的是,报告中关于规范收入分配秩序、规范财富积累机制这“两个规范”的提法,其含义主要是收入分配过程中要注重公平性和合法性,对此要正确认识和解读,防止一些带节奏的言论干扰市场预期。
八、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过去十年,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打赢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踏上现代化新征程后,乡村振兴的脚步不会停顿。让农村的面貌彻底焕新,让数亿农民过上现代化的生活,是又一场伟大的变革,将成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标志。从现在起到2035年的十几年时间里,要让中国的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需要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从根本上改变靠天吃饭的局面;需要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需要全面加强农村交通、能源、居住和公共服务建设,让数字化生活来到农村、进屋入户;也需要持续建设“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的优美环境,留住田园的恬静和乡愁的印记。
九、社会保持长期稳定。这是一个新增的远景目标提法。习近平总书记在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见面会上指出,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不懈努力,我们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社会稳定是国家强盛的前提,要实现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没有稳定的环境,一切都无从谈起。一些国家由于各种原因陷入社会动荡,进而陷入发展停滞甚至倒退的教训十分深刻。报告在远景目标中强调社会保持长期稳定,既是延续以发展保稳定、以稳定促发展的成功做法,也是有效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必然要求。根据报告部署,要通过就业、社会保障、社会治理等工作,保持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的良好局面,以秩序的稳定促进活力的持续释放。
十、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全面加强。从经济角度看,未来几年我国金融、能源、粮食等领域继续存在较大风险,时刻不能松懈。同时,意识形态较量、地缘政治冲突等也加剧了外部环境的不可预测性。因此报告中在形势分析中提出“两个随时”的判断,即来自外部的打压遏制随时可能升级,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在这样的背景下,报告中首次单列安全部分,凸显了中央对统筹发展和安全的高度重视。报告把维护国家安全贯穿党和国家工作各方面全过程,在体系方面主要是强化经济、重大基础设施、金融、网络、数据、生物、资源、核、太空等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在能力方面主要是加强粮食、能源资源、重要产业链供应链等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只有全方位守住安全底线,才能经受住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以新安全格局为新发展格局提供坚实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征程是充满光荣与梦想的远征。党的二十大明确的现代化目标,承载着我们共同的梦想,沿着目标指引的道路前进,就一定能创造更加灿烂的明天。
董煜简介
董煜,清华大学中国发展规划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高级研究员,清华大学区域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曾在国家发改委、中央财经委员会办公室工作,曾任中财办经济二局副局长。是中国近几个五年规划编制工作的主要参与者之一,全过程参与了2011年-2018年历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和中央财经委员会会议、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等重要会议起草工作,是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起草组正式成员。深度参与国家“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是“十四五”规划基本思路研究课题组主要成员,国家“十三五”规划年度评估课题组组长,多部委“十四五”规划第三方评估组组长。
经济新闻精选:
- 2024年03月25日 12:01:58
- 2024年03月25日 09:25:40
- 2024年03月25日 08:55:48
- 2024年03月24日 18:50:23
- 2024年03月24日 15:38:45
- 2024年03月24日 14:50:30
- 2024年03月24日 14:45:27
- 2024年03月24日 13:17:10
- 2024年03月24日 11:51:43
- 2024年03月24日 08: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