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葡萄8883(中国)VIP官方认证 - 百度百科

大手笔!多地密集发放新一轮消费券,还不快冲?

分享到:

大手笔!多地密集发放新一轮消费券,还不快冲?

2022年08月05日 20:15 来源:国是直通车
大字体
小字体
分享到:

  文/王恩博

  原价近万元的最新款苹果笔记本电脑,免税后还能叠加800元消费券,几乎相当于打了个九折。不少消费者眼里放光正欲下单,却发现自己来迟一步已然断货,满脸遗憾。

  这是中新社国是直通车记者最近在海口美兰机场免税店看到的场景。其实不只是海口,随着眼下全国各地正密集发放新一轮消费券,一度被疫情压抑的消费热情正水涨船高。

  撬动消费“四两拨千斤”

  “消费券定位于短期需求刺激工具,具有拉动消费见效快、乘数效应显著等特点,逆周期属性十分突出。”京东科技集团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对它的作用颇为看好。

  从各地实践来看,发券对消费的拉动作用已有所显现。

  以广东为例,该省各地市积极响应,均制定消费券发放方案,并配套专项资金推动落实。截至7月初,广东全省已发放政府消费券12.08亿元,财政支出8.5亿元,拉动消费69亿元。

  福建省通过支付宝发放数字消费券,并利用大数据技术实现精准投放,上半年全省累计投入财政资金1.83亿元,带动全省消费27.9亿元,杠杆比达15.2倍。截至8月3日,天津市前三期消费券也已拉动消费超过7000万元,撬动比保持在1:10,促消费效果凸显。

  除了直接刺激消费者购物意愿,沈建光认为,消费券的消费产品设计可以与本地企业产品生产、农村特色产品销售相结合,在提振居民消费同时增加企业订单、推动农产品上行。

  此外,地方政府与平台企业合作打造“企业网购节”,与发放消费券等相结合,促进生产和消费高效链接,打破“企业困难—就业恶化—收入放缓—消费低迷”的恶性循环。

  但也有专家提醒,从经济恢复、消费热情、家庭消费热点和财政承受能力等因素看,消费券规模应保持适度,其发放领域也应有明确针对性,发放规模要视效果循序渐进。

  各地新一轮消费券开抢!

  正值暑期消费热季,就在本文发出的8月5日当天,又有多地新一轮消费券开抢,其种类可谓吃喝玩乐,样样齐全。

  5日上午11时,天津市商务局联合各区政府和20家银行机构主办的第四期“津乐购”消费券开抢。本期消费券共10万张,数量比第三期翻一番,接近前三期之和。

  5日晚8时,以“欢乐暑假”为主题的2022“惠游湖北”消费券第二阶段第三批正式投放。多条精品避暑纳凉休闲度假线路及星级酒店、A级景区、特色民宿、文化演艺产品实行20%-40%的优惠政策。

  更多消费券正陆续有来。第二届消博会热度还未消退,海口市于8月4日至9日又将发放新一轮共14.17万张消费券。本轮消费券分为免税场景消费券和零售、餐饮、住宿场景消费券两种类型,总计发放额度达1000万元。

  吃货们也有福了!8月4日至8月7日期间,北京市商务局主办“2022北京消费季簋街不夜节”活动,簋街近百家餐饮商户联合推出多种满减重磅满减优惠福利,配合北京餐饮消费券,为消费者带来更多实惠。

  在人均消费支出长期领跑全国的上海,当地官方亦发文表示,支持企业以多种方式发放消费优惠券,实施国家和本市扩大汽车消费政策,特别是市政府将安排专项资金发放电子消费券,同时对绿色家电等消费予以适当补贴。

  促消费仍须提振信心

  整体而言,在疫情防控形势向好的背景下,随着发放消费券等政策发力显效,今年来一度受到严重冲击的中国消费市场正加快恢复。6月份以来,全国多数商品零售增速回升,餐饮消费持续恢复,部分地区市场销售明显改善,实体店铺经营向好。

  谈及下半年消费修复前景,毕马威中国副主席黄文楷向中新社国是直通车表达了积极态度。他认为,随着疫情进入常态化防控阶段,下半年中国经济有望恢复性回升。多重积极因素将推动消费市场蓬勃发展,复商复市、发行消费券等举措都将促使消费需求进一步释放。

  近年来中国消费市场出现诸多新趋势、新亮点,是黄文楷看好消费持续回暖的另一原因。尤其消费升级趋势带动消费市场进一步细分,将唤醒60岁以上人群和下沉市场人群两大重要存量市场,同时开发“Z世代”人群和城市“新中产”的增量市场,全面深挖消费市场潜力。

  但让消费恢复动力更充足持久,还需进一步提振中国民众消费信心。黄文楷表示,在需求端,要通过增加居民收入等措施减少市民生活压力,释放消费潜力;在供给端,要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强城市群建设,打牢消费便利基础。

  中银国际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管涛认为,促消费的关键在于保持稳增长、保市场主体稳就业的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尤其要加大对受疫情和政策冲击较大的服务业的帮扶或纠偏力度,加强流动性支持和改善偿付能力的措施“双管齐下”。

【编辑:刘欢】
发表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评论

顶部

XML 地图